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總共有過多少位皇帝,在這其中哪位才是最杰出的?盤點清朝皇帝之最。
清代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這里包括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實際統治的君主。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歷(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慶)、綿寧,后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姓氏,源于早期女真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朝最善戰的皇帝
努爾哈赤早年僅憑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隊伍最初規模只有數十人。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努爾哈赤竟然就靠這點“本錢”征戰沙場,從勝利走向勝利,隊伍規模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政權。三年后,努爾哈赤又率領六萬八旗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了明朝的十一萬精銳部隊,從而奠定了后金在關外地區的霸主地位。
清太宗皇太極:清朝最杰出的皇帝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他文武雙全,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在眾貝勒的推薦下襲承汗位。他即位后對后金內部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實施滿漢一體的政策,從而爭取到了許多漢人對后金政權的支持。在軍事方面,皇太極在位期間征服了朝鮮、漠南蒙古,并在“松錦之戰”中殲滅了明朝最后的精銳力量,為后來的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基礎。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并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此舉意味著皇太極志在入主中原,與明朝爭奪天下。然而就在明朝滅亡前夕,皇太極卻突然猝死,終年52歲。
清世祖福臨(順治):清朝最癡情的皇帝
在清朝所有皇帝中,要論誰最癡情,恐怕順治皇帝要排在第一位。順治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故事在歷史上相當出名,后世也借這個題材衍生出了許多小說和電視劇。董鄂妃從選秀入宮到被封為皇貴妃,期間只有短短數月時間,這種極為罕見的晉升速度也從側面說明了董鄂妃在順治帝心目中的地位。然而天妒紅顏,董鄂妃在22歲的時候就香消玉殞了,年輕的順治帝悲痛欲絕,身體也徹底垮掉了。1661年2月5日,順治帝駕崩,年僅24歲。此時離董鄂妃去世還不到半年時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清圣祖玄燁(康熙):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經歷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等重大歷史事件,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從8歲登基,到69歲駕崩,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他不僅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清世宗胤禛(雍正):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
提起雍正,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九子奪嫡”,可以說,兄弟相殘的悲劇,伴隨著雍正的一生。自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廢掉太子時,清朝的“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序幕。在這場殘酷的廝殺當中,雍正扮演著一位老謀深算的權謀家。論出身,雍正不如嫡出的皇太子胤礽,論人脈他不如皇八子胤禩,論在軍中的影響力,他不如皇十四子胤禵。沒有人會覺得胤禛將會在二十四位皇子中殺出重圍,人們都把目光聚集在皇太子和皇八子身上。然而,胤禛卻靠著自己的隱忍不發,韜光養晦,最終打敗了所有的兄弟,登上皇位。
可是,雍正剛剛繼位時,沒有一天皇位是穩固的。不論是朝堂上,還是坊間里,都流傳著胤禛勾結隆科多等人,篡改詔書,將“十”改為“于”,奪走了本該是皇十四子的帝位。這種流言蜚語對于一位剛剛繼位的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朝廷里暗流涌動,胤禩等人不甘失敗,與雍正繼續斗爭。
雍正要面臨的還不止這些,在他接手大清時,清朝的國庫已經入不敷出。在奪嫡的過程當中,諸位皇子為拉攏朝中大臣,獲得支持,往往對官員們許諾豐厚的條件,而這使得朝廷里貪腐成風。康熙晚年時重用貪官,懶政怠政,奢侈無度,讓本來充裕的國庫迅速枯竭。在雍正剛剛繼位時,整個清朝的國庫存銀不足八百萬兩,國家隨時會陷入財政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雍正的帝位不穩,就連清朝都有傾覆的危險。雍正針對這種情況,立刻采取措施。在政治上,雍正開始消除異己,將皇子集團分化。在雍正的打擊下,反對他的皇子或被圈禁,或被發配。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清朝還發生了年羹堯案和隆科多案,雍正將肆無忌憚的年羹堯賜死,將隆科多圈禁致死。自此以后,在朝廷中,再沒有人敢于向雍正叫板,雍正可以開始他的改革了。
在雍正繼位時,清朝的腐敗程度可謂觸目驚心,朝廷里的官員以貪腐為常事,文人們結成朋黨,把持朝政。在這種情況下,雍正決心要進行改革,他上位以后,立刻下詔曰:“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雍正起居注》)
雍正主張”為政務實“,他重用田文鏡、李衛等務實派官員,清查虧空,實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迅速扭轉了國庫虧損的情況。在改革的過程當中,雍正觸犯到了讀書人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對,但他雷厲風行,行政嚴猛,推動了各項改革的施行。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雍正也出現了嚴重的過失。在改革的過程當中,只要出現反對者,雍正不論具體情況,一概以反叛論處,殺無赦,甚至于“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秘密結社,雍正亦血腥鎮壓,他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同時,雍正還實行文字獄,以打擊政敵,穩固帝位,推行改革。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抹除雍正改革的意義,以及雍正在改革過程中的巨大付出。在清朝的歷代皇帝里,雍正最為勤政,他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四個小時,即使是過年他也不會休息。雍正在位十三年朱批過的折子超過360卷,史書贊譽他是“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史學家昭梿亦在《嘯亭雜錄》里稱贊道:“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余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云、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旸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游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得病,“仍照常辦事”,(《清世宗實錄》),但兩天以后,雍正突然駕崩。這位清朝的皇帝,在繼位十三年以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繼位之后,沒有過一天悠閑的日子,每日都要與勾心斗角和數不清的政務打交道。
可以說,雍正的刻薄是真的,冷酷是真的,專制也是真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位十三年間,清朝吏治澄清,國庫充足,百姓相對富足,正是他,奠定了乾隆盛世的基礎,沒有他,清朝早已經走向衰落。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斗力,組成了一支戰斗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詳情>>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為何說王莽篡漢是順勢而為順理成章的事情?詳情>>
歷史上總有那么一些人,像小草一樣頑強,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迅速扎根生長。漢朝也有這么一個人,少年時國破家亡,成為階下囚,但他卻在異國他鄉位極人臣,開出來了一朵耀眼的權利之花。他便是漢朝少有的少數民族政治家詳情>>
清朝開國功臣多爾袞,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十四弟,曾經參與帝位之爭,后來當了攝政王大權在握,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為何他最終依然沒有奪得皇位?詳情>>
說到唐朝史上的明君,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李世民,然而李世民的一生卻有一個污點,那就是玄武門之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必然還是偶然?這和李淵離不開關系。詳情>>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從無緣皇位到千古一帝,其中的波瀾讓人驚訝不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世民“黑歷史”不少,為何后世人們還稱他為千古一帝?概因這五大功績。詳情>>
說到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皇帝,那確實有不少,從秦始皇稱帝到清朝覆滅大約出現了有四百多位皇帝,然而說到出現的女皇卻唯獨武則天一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在后世給人的印象多是負面?概因此人。詳情>>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女性正統稱帝人物,她執政期間有著諸多的功績,那么為何后世對于她的評價多是負面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詳情>>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帝王,然而說到女性皇帝,卻唯獨武則天一人,今天我們就說說,一代女皇武則天,是如何一步步奪得天下的,她在位時期有哪些著名功績?詳情>>
公元192年,漢賊董卓被殺于宮殿門前,東漢朝政大權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中。然而,董卓手下還有大量西涼兵需要安置,可是掌權的司...詳情>>
西漢中晚期,匈奴在漢武帝與漢宣帝的連番打擊之下,已呈日落西山之勢。值此危亡時刻,漢匈戰爭的主線分出了額外的分支:那就是漢...詳情>>
黃權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有才干但卻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作為臣子來說,無論對劉璋、劉備,還是曹丕,黃權還是比較盡心的。詳情>>
盧植因性格剛毅終究筑就其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物,成是東漢的一塊硬骨頭,即敢說又敢做,不僅有文韜還有武略。為此在華夏大地成...詳情>>
王允在董卓作亂之時,聯合朝中之人殺死董卓,使得東漢王朝在最后能夠得以喘息,如果這個時候王允能夠撥亂反正,徐徐更謂之的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