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最近長沙發生了兩則讓人扼腕嘆息的事件:一是6月4日晨,長沙市太平街突發大火,“四正社”舊址和“共進會”舊址兩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大火燒毀;二是稍早前有媒體報道,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成了某茶餐廳廚房。
有關專家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中提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只局限于文化本身,而應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模式結合起來。這一理念恰好是對上述令人痛心事件的反思。實踐表明,只有在正確的發展模式指引下,保護性開發才能避免片面性和功利性,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產的惠民作用。
保護文化遺產,首先,要明確“為什么保護”。保護的目的是文化惠民。要摒棄打著“保護”名義,將文化遺產簡單地當作商品、權力資源的做法。其次,要解決“由誰來保護”的問題。很多文化遺產始于民間、長期服務于大眾,應由全社會來保護,由民間傳承與發展。最后是“如何保護”。提到保護,往往容易讓人聯想到“封閉”“隔絕”。其實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姿態向公眾敞開大門,要讓全民都能分享我們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這種開放式的保護方式或許就是對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一種順應,也是提高中華文化自信的好方式。
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財富。但在實踐中,有的生硬地把本來是各民族、各地區之間根脈相通、交流衍生的文化遺產,人為地按行政區劃孤立抽取,圈出來成為自己的獨享資源,甚至視為自有財源,當做特定地方或人群的遺產開發利用。這既經不住歷史檢驗,也顯示出這些地方文物保護觀念的狹隘。孔子說:“中原失禮,求之四夷。”現在我們見到的東西有的是本民族的,有的是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和的,還有的本身就是其他民族的。但無論它的最初主人是誰,都是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每一個文化遺產都是先人留給所有后人共享的,應為全體公民傳承學習、陶冶心智所用。我們要像湖南省文物部門所提出的那樣,樹立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廣義文化惠民的大概念,使保護和利用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過多地用經濟指標衡量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以千秋祖業急功近利地換取經濟收益,會增添文化遺產保護的負能量。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國,文化遺產極其豐厚。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我們要努力保護好眾多的自然、人文遺產,使之傳承與發展交相輝映,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思想和文化的魅力持久而恒遠。
這里要說說周朝時候后宮的編制,也就是天子究竟有多少個法定女人。據《禮記》中介紹,天子的后宮歸王后領導,王后以下,是三個夫...詳情>>
周總理本是個笑口常開,“宰相肚里能行船”的人物,并且笑起來很有感染力。他開懷大笑時,常常是雙手抱臂,把頭向后仰去,笑聲響...詳情>>
三國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頗受爭議的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三國中最受爭議的是誰?三國中,號稱萬人敵除關羽外,還有...詳情>>
楊貴妃體重138斤?唐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以肥為美,世人公認。有野史考證:楊貴妃身高1 64米,體重138斤。這個數字是否...詳情>>
景丹(?-26年),字孫卿,馮翊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人,東漢開國名將,云臺二十八將第十位。景丹在王莽政權時期擔任過...詳情>>